電子煙行業投融資熱度降溫原因解析

電子煙行業投融資熱度降溫原因解析

台北士林夜市的攤車老闆阿坤,邊擦著烤香腸的鐵板邊掏出口袋裡的電子煙,那支三年前融了五千萬台幣的網紅款機身早已掉漆,螢幕顯示“尼古丁濃度:0%”——這畫面簡直是電子煙產業的縮影。曾經被資本捧上天的風口行業,如今連夜市攤販都感受得到涼意,那些在創投咖啡廳高談闊論的“霧化新經濟”,現在只剩下倉庫裡堆到天花板的一次性電子煙,和股價跌到比手搖杯還便宜的上市公司財報。

政策緊箍咒比尼古丁戒斷症還讓人頭痛。去年歐盟全面封殺一次性電子煙,搞得台灣代工廠倉庫裡堆滿印著法文警語的奶茶杯電子煙,原本要運去巴黎的貨櫃現在只能拆解成塑膠粒,回收價比養樂多瓶蓋還低。更狠的是美國FDA的PMTA認證,申請費用動輒百萬美金,審查期拖到八個月,等拿到許可證市場早就換了三輪口味。台灣廠商不是沒想過轉型,有團隊搞出太陽能充電電子煙,結果被網友酸“不如直接抽曬乾的茶葉”,還有業者研發可分解煙彈,但成本硬是比傳統款貴四倍,消費者寧可去超商買菸齡貼紙自己貼。

資本撤離的速度比電子煙散霧還快。2021年全台電子煙新創能輕鬆拿到千萬級天使輪,現在連年銷十萬支的老牌廠商找創投泡茶,對方連商業計劃書都不想翻,只回一句:“等衛福部修法再說啦!” 這不能怪投資人現實,看看股市就知道——電子煙板塊從去年初到現在市值蒸發近四成,主力資金流出像退潮,連號稱“霧界台積電”的供應鏈大廠,股價都能從三位數摔到比便當錢還低。最慘的是那些押注醫療霧化概念的廠商,CBD精油還沒來得及合法,倉庫裡的草本煙彈就先過期,只好當芳香劑半買半送。

庫存壓力大到能壓垮101。疫情期間瘋狂擴產的後遺症現在全炸開,光深圳代工廠流出的一手消息就嚇死人——某品牌倉庫積壓的草莓甜心口味電子煙,連起來能繞台灣海岸線三圈,逼得業者半夜找直播主搞“買一送十”清倉,結果被消保官抓包有效期限偷改。更荒謬的是跨境電商玩起“電子煙盲盒”,塞進過季服飾福袋裡出貨,消費者收到還以為是行動電源,插上USB才發現抽到芒果冰沙味的尼古丁。

同質化競爭讓行業變成紅海裡的鯊魚互咬。走進光華商場三樓,三十幾家電子煙專櫃賣的機種長得比雙胞胎還像,差別只在LOGO用哪種字體。有業者想搞差異化,給電子煙加裝藍牙耳機功能,結果被吐槽“抽菸聽音樂不怕燒到耳朵?” 價格戰更是打到見骨,去年還能賣599的基礎款,現在蝦皮殺到199還含運,利潤薄到連包裝盒的印刷成本都要計較。最會玩的是一票微商,把電子煙拆成零件當“DIY減壓神器”賣,美工刀劃開煙彈的瞬間,流出的不知是丙二醇還是老闆的眼淚。

台灣本土的法規曖昧讓產業卡在量子態。衛福部說要修《菸害防制法》講了三年,電子煙業者從期待到麻木,現在連公會開會都直接跳過法遵討論環節。有廠商受不了這種薛丁格的監管,乾脆把總部註冊到馬來西亞,結果遇到當地突襲式禁令,貨櫃卡在巴生港差點被當成毒品銷毀。更黑色幽默的是,某大廠花千萬研發的未成年防鎖系統,因為法規沒明確定義年齡驗證標準,最後只能拿來當電子雞養成遊戲的彩蛋功能。

未來的活路藏在政策縫隙裡。菲律賓突然鬆綁加熱菸進口,讓高雄前鎮的倉儲區半夜燈火通明,業者忙著把庫存煙彈換貼標籤;波蘭調高電子煙稅率反而催生地下調油師職業,台中原來做手搖飲的店長,現在靠客製化尼古丁鹽配方月入十萬。最機靈的是那群科技阿宅,把報廢電子煙的鋰電池改裝成露營燈,在登山社團賣到缺貨,還開發出“霧化器改裝教學”線上課,報名人數比政府職訓班還多。

站在西門町的電子煙快閃店前,網紅們仍舊對著鏡頭吐出完美煙圈,但懂行的人都知道,那些飄散的霧氣裡混著產業洗牌的焦味。當資本熱錢退去,政策大刀砍下,或許正是電子煙找回本質的時刻——與其追逐虛幻的風口,不如老實當根能點燃的替代品,就像夜市裡那支被老闆摩挲得發亮的舊機身,再怎麼跌撞,總還留著讓人忍不住想再抽一口的魔力。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